依山为媒,傍水为介,一件件或具象或抽象的雕塑矗立在绿茵草地上,成为城市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——近日,由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和中国雕塑学会共同主办的“中国姿态·2017首届温州国际雕塑大展”,在中国姿态·黄石山雕塑公园圆满落幕。
本次活动,历经一年多作品征集遴选,共有来自国内外的30件优秀雕塑作品入选参展,并将永久留在黄石山雕塑公园内,成为温州城市文化不朽的名片。
这些被人们称为“城市眼睛”的雕塑,显露的不只是龙湾的文化内涵、审美品位,还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,让老百姓有了真切的文化获得感。
“中国姿态·中国雕塑大展”由中国雕塑学会创办于2008年,是目前国内唯一以“中国雕塑大展”命名的雕塑类展览。其专业性、学术性和前瞻性,领跑国内同类雕塑展览。此番落地温州龙湾,是“中国姿态·中国雕塑大展”品牌国际化、空间化、立体化的一次升级。
30件户外雕塑精品,高3~15米,材质包括石材、不锈钢、铸铜、耐候钢等。其中的一些作品具有“接地气”属性,与“温州人精神”相契合。这意味着,观展市民不会“看不懂”,而是可以与雕塑精品实现“对话”,开启一段默契的“心灵之约”。
一山飞峙大江边,一禹守护一安澜。高7米的《大禹治水》作品,十分夺人眼球。人像背对黄石山,面朝瓯江,神采奕奕,用威严守护着东海之滨。
这是温籍雕塑家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中国雕塑学会会长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曾成钢先生的作品。他介绍,作品从设计到制作完成历时三年,采用了具象的表现形式,体现的正是大禹治水精神。在中国远古神话故事中,他找到了与温州人冒险精神相对应的精神,即大禹治水精神。这个作品是他创作生涯中花费心血最大、耗时最多,也是最满意的,倾注了他对故乡的无限深情。
雕塑是铸造灵魂的艺术,总是通过自身特殊的材料、生动的形式语言、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、可触摸的形体和可体验的空间维度,以蕴含的精神高度、文化内涵、艺术价值,不分季节,不论昼夜,默默地放射着艺术光华。
获得此次金奖的作品《竹痕-8》,用耐候钢、不锈钢制成,被安置在黄石山脚。作品似一幅立体的“水墨画”,逸笔草草,力透纸背,构成刚与柔、静和动的强烈反差。规则里彰显自由,光亮中潜藏深沉,明晰下弥漫诗意,拨动着观者的心弦。作者冯崇利注释为:“矛盾、相容、冲撞、共生——”,是作品要表述的文化、生态关系。在自然与工业、传统与现代的“撞击”中,呈现出有意味的形象,诠释的是“自然与人文、物质与精神”的永恒主题。